[转载]趣话方言

阅读:3563回复:1
2008-02-02 22:11
写私信
楼主#
与一位网友聊天,看到他打出的文字有许多的方言,这使习惯了使用规范文字的我感到特别新鲜。就象我们在电脑上看惯了规范的字体,忽然看到某人手写的文字一样,让人充分感受到他的独特个性。文字尚且如此,如果与外地人对面语音谈话,听着他那带着独特声韵的话,更会象看到一幅精美的彩图,感到是一种享受呢。我们外出旅游,感到那地方神奇,除了山川风物以外,听方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方言,带有一个地方的语言特点,也带着一个地方的语言趣味。虽然古今中外都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但,方言也从来没消失过。我们说,没有统一的语言规范,就缺乏表达和理解的准确性。同时,我们也知道,没有方言,也就失去了语言的丰富性。当我们从小品中听到郭达那“额额”的陕西腔,听到赵丽蓉那“凑是不一样”的东北话,都会感受到一种特别的韵味。
??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从邻居家象宝贝一样珍藏着、有些古旧的留声机中,听过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说的关于方言的相声段子,侯先生对北京、河南、上海等地方言形象生动的说学,让我们感受到方言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带来的趣味。比如提到上海称洗头为“打头”,问理发者:“打一打好呗来?”理发者还以为是要打他呢!
??方言的不同,有些表现在语音上,比如,同是一个“人”字,普通话读“壬”(ren),胶东话读“银”(yin)。叔,普通话读“书”(shu),鲁西南话读“肤”(fu)。有些,则表现在用词上,比如,青岛人说“很棒”常常说“冈赛啦”。武汉人说哥哥,常常叫“拐子”。四川人说“怕婆子”叫“趴耳朵”,济南人说“什么”叫“么个”。东平湖附近有个笑话,说一个男子有外遇,其岳母规劝他:“他姐夫你别么个,家里不是没么个,别在外头瞎么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有些词,在古代的外延,后来为了表达的准确,人们让其表达特定含义,外延越来越窄。而在确定特指的过程中,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取舍。比如,“姑”、“娘”、“姐”,起初都是女子的意思,村姑,孙二娘扈三娘、刘三姐花大姐,都是这样的表述。但后来,多数地方的方言,把姑固定为父亲的姐妹,把姐固定为长于自己的同辈女性,把娘固定为母亲。还有“奶”、“妈”等词,也曾泛指结过婚的女性,比如称王熙凤琏二奶奶,称保姆做“奶妈”,但现代人多数称自己的祖母为奶奶,称自己的母亲为妈妈。但,在方言中也有例外,比如在山东的菏泽,就称姑姑为“妈妈”,只是在声调上与叫自己母亲“妈妈”时有所区别。男性也是这样。比如“爷”字,曾通指长成后的男人,《红楼梦》中的宝二爷,琏二爷的称呼就是一例。“爹”曾通指长辈男子,如晋陕一些地方叫伯伯叔叔大爹、二爹、三爹。后来普通话和多数地方的方言就将“爷”主要称呼祖父,将爹,主要称呼父亲。但,有些地方的方言用这些字时,其特指的对象与普通话不一样。比如湖北有些地方称父亲为“爷爷”,称祖父为“爹爹”,与普通话和称呼完全相反。试想,如果河北女子嫁给湖北男士,两家的父亲到一起的时候,一个叫爷爷,一个叫爹爹,按湖北的理解不行,按河北的理解也不行,两相矛盾,还真够别扭的咧!
??对古代语音的不同继承,也形了不同地域的不同特点。比如,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的古入声字,在客家话等方言中还多有保留,以至于在学诗分辩古入声字时,北方方言区的人士感到非常头痛,而在广东某些地方却连小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读出来。如果有人把各地方言的语音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现代普通话、平水韵的关系都搞清楚,那对格律诗的感受和理解就会与常人大不一样。现在好多写格律诗尤其是用平水韵的人,只知道按律选词,好好多字的读音并不掌握,对这些人来讲,已经失去了格律诗追求声韵和谐作用。
??我利用在网上与各地朋友交往便利的条件,想尽可能多地搜集一些地方的方言,从中研究古今音韵的规律,同时感受各地方言的魅力,觉得是件挺有意义的事情。
??我想用由鲁中方言产生的笑话结束本文,以期使读者再一次感受方言的趣味。这则笑话说:萨马兰奇去山东莱芜考察,在马路边整理行李,一扫街老太太走过来问:“鼓捣么呢?(good morning)”萨惊叹外语在中国的普及,便送老太太只一梨,老太太说:“俺莱芜有!(I love you)”
??啊啊,方言,是不是很有意思?!

最新喜欢:

跨境电商运营...
其实在声同,除了找资料以外,还可以交交朋友。欢迎光临声同网
rar分段压缩方法请点这里
2008-08-02 08:43
写私信
沙发#
好,多了一些了解。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