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濒临灭绝的语言

阅读:9426回复:18
2012-07-16 23:17
写私信
楼主#
 
 
这是一篇十年前的《科学人》报导,但事实上,语言危机一直都在。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什麽?有时,我会觉得是多一份对人尊重与关怀。
(读完之後的OS:噢不!!!!!!!!!!别死啊!!!!!!!!!!!!!!!撑下去!!!!!!!!!!!!!)
 

 
撰文/吉布斯(W. Wayt Gibbs,Scientific American资深撰述)
翻译/王道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丶本刊编译委员)
 
 
很明显,我们必须对目前最该做的事,审慎地重新检讨优先顺序。
要是地球上的人类语言消失了90%,语言学就是
历史上唯一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研究领域消失的学门。
——克劳斯,〈陷入危机的语言〉,发表於《语言》期刊,1992


情况有多严重?
十年前,世上大约有6000种语言还有人说,当时克劳斯(Michael Krauss)预言,其中有一半在一个世纪内就没人说了。这个预言震动了语言学界。克劳斯是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费班克分校的语言学教授,他创立了「阿拉斯加本土语言中心」,想将阿拉斯加原住民还会说的20种语言,尽可能地保存下来。那些语言中,孩子还有机会学的只有两种,有几种只有几位年长的人还记得,其他的很快就不怎麽流通了。克劳斯在美国语言学会出版的《语言》(Language)期刊上评论道,阿拉斯加的情况反映了全球的模式。他发出警告,要是科学家与社区领袖不进行全球性的串连丶合作,以遏阻地域语言没落的趋势,那麽人类的语言歧异度有90%就可能注定消失。
克劳斯的预言只不过是内行人的猜测,但是其他的语言学名家早已发出了同样的警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赫尔(Kenneth L. Hale)去年过世,他当年也在同一期《语言》评论道,有八种他做过田野研究的语言已经消失了。1990年在澳洲所做的调查显示,90种仍然存在的原住民语言,有70种在各年龄层都不再经常使用了。1992年,克劳斯在美国国会的专家小组中指出,美国原住民语言也陷入同样的命运,175种中只有20种例外。
表面上看来,人类语言逐渐「大同」的潮流也许是个健全的趋势,可以消弭族群间的紧张关系,促进全球贸易。语言学家并不否认这些好处,他们承认,大部分语言消失的例子,都是小社群(往往无意识地)选择使用主流语言的结果,因为他们相信,那样做会提升他们的社会或经济地位。
尽管如此,罕见语言消失还是让许多语言学家惋惜,理由有好几个。首先是科学的自利理由:语言学最根本的问题,有些与人类说话的限制有关,这些问题还没有好好研究过。许多研究者想知道,语法与词汇的结构元素中,有没有真正的普遍要素?要是有的话,它们是不是源自人类大脑的硬体构造?其他的科学家则在没有关联的语言中搜寻采借来的字词,目的在於重建古代人类的迁徙模式。这些研究都需要大量的语言样本,样本越多,得到正确答案的机率越高。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马提索夫是藏缅语专家(译注∶例如云南的拉祜语),他说:「我认为,保存罕见语言的价值大多是人文的。语言是社群文化最重要的元素。语言死亡了之後,那个文化的特有知识就丧失了,观察世界的一扇独特窗户就关上了。」
1996年,语言学家马菲协助组织了「地球语言」(Terralingua)这个团体,呼吁大家注意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明显关联,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的地区,有许多语言歧异度也很高。另一个国际组织草拟了一份〈语言权的普世宣言〉,已於1996年送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但是他们尚未采取行动。【右图∶语言与物种多样性同受威胁∶最高的生物多样性与语言多样性,在世界上往往集中在同样的国家里。这个关联使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两者间有因果关系。但是将生物「热点」(特有种植物与脊椎动物种类最密集的地方,图中以橘红色代表)的分布图,与濒临灭绝的语言(以白点代表)分布图重叠在一起之後,发现两者并未完全相关,浮现出更复杂的图像。】



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过去10年中,不断有语言学家就「濒临灭绝的语言」这个议题发表评论丶呼吁,可是语言学界一直没有做些什麽。美国安娜堡密西根大学的语言学家汤玛森说∶「你以为会有人组织起来,应付这个悲惨的局势,」例如找出哪些语言还有救,哪些语言又必须在消失之前赶紧记录下来,「但是语言学界根本没有人出面动员大家。直到最近,为濒临灭绝的语言做点事的点子才时髦起来。」
美国耶鲁大学的惠伦(Douglas H. Whalen)回忆道,六年前「我问语言学家,谁在募款处理这些问题?大多数人只能呆呆地看着我。」惠伦与几位语言学家於是创办了「濒临灭绝语言基金会」。但是截至2001年,他们在五年内只筹到了八万美元供研究之用。而在英国,奥斯勒(Nicholas Ostler)创办了同样的基金会,自1995年以来只募到8000美元。他说:「我的基金会已成立七年,但是我认为情势没有什麽变化。」也难怪。美国宾州大学「语言资料库」(LDC)的副主任柏德(Steven Bird)说,研究经费那麽少,「任何人想研究濒临灭绝的语言,都必须放弃赚钱比较多丶比较有保障的事业。」
但是有些迹象显示,情况已经好转。惠伦说,德国的慈善机构「福斯基金会」,刚刚拨付了第二轮的研究经费,总额超过200万美元。福斯基金会在荷兰的马克士普朗克心理语言学研究所,创设了一个多媒体档案库,收藏濒临灭绝语言的各种资讯,包括录音丶文法丶字典等等。福斯基金会已经资助语言学家记录阿委提语(在巴西,用话人只有100名左右)丶艾家语(在象牙海岸,用话人只有300名左右)丶外马阿语(在东帝汶,用话人只有几百名),以及另外10几种在本世纪中可能会灭绝的语言。他们搜集来的资讯,都会输入那个多媒体档案库之中。
美国的福特基金会也上场了。它的捐款使1992年成立的一个语言传授计画再度获得生机,此计画是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辛顿(Leanne Hinton)与原住民共同创设的,他们担心加州50种原住民语言即将死亡。能说流利原住民语言的人可以得到3000美元,只要他在六个月内花360小时教一位年轻亲戚说祖先的语言;年轻徒弟也有酬劳。辛顿说,到目前为止,已有75对师徒完成了学程,传授了25种语言的一些知识。
辛顿说:「这算语言复兴吗?现在言之过早。在加州,成年用话人的死亡速率,永远比召募年轻用话人的速率要高。但是,我们至少延长了语言的寿命。」於是,语言学家就有更多时间,在这些语言消失之前将它们记录下来。
但是在美国以外的地区,根本没人采用这种传授计画,辛顿的努力犹如杯水车薪。根据《民族语》(Ethnologue)这本语言目录,现在至少有440种语言只剩一小撮年纪大的人会说。这些语言的文法丶字汇丶发音,或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方式,大部分都没有记录。《民族语》由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SIL International)出版,是最接近世界语言全记录的资料;这个机构位於美国达拉斯。【图说∶原住民族群的文化以自己的语言传递。这是非洲南部波札那的G/wi族。要是他们的语言灭绝了,大部分口耳相传的传统都会随之消失,包括故事丶寓言丶有关当地环境的知识,甚至独特的世界观。】
为了协助满足这个需求,英国新成立了一个慈善机构「劳辛慈善基金会」(Lisbet Rausing Charitable Fund),预定以3000万美元支持一个庞大的记录计画。基金会的顾问苏波说,这笔钱会分8~10年拨付;一部分经费会拨交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专门用来训练语言学者从事田野调查丶记录垂死的语言,不过这笔钱大部分都会用在田野工作上。苏波说,到这个计画结束时,「我们预期能录下100种濒临灭绝的语言。」




新的巴别塔
劳辛记录计画比起过去任何类似的计画,规模上都大了一个数量级。它成功的关键是,所有语言的记录方式都要一致,并以安全又方便使用的方式来储存。「语言资料库」的柏德说∶「我们现有的档案库多半都很贫乏。没有一个档案库有某个大学或国家科学基金会打过包票要无限期支持下去,例如25年或50年。」他警告,记录下来的语言也许还是逃不了消失的命运,因为数位记录迟早会废弃。惠伦也同意∶「这是个大问题。」
现在世界上有几十个机构设立了数位图书馆,储存濒临灭绝的语言的资料,使得问题更为复杂。这会造成一座新的巴别塔,因为大家准备使用不一致的资料格式丶术语,甚至为同一个语言取不同的名字。
柏德丶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的席曼斯及许多人,已经着手建立「语言开放典藏社群」(OLAC),想从这一团混沌中理出秩序。OLAC使用「後设资料」(metadata),这是一种数位卡片目录,可将不一致的地方消除。北美与欧洲分别在今年(2002)1月及5月建立OLAC,包括的语言资料库超过20个,其中有许多专门储存濒临灭绝的语言。明年1月,这个系统要开始运作了,研究人员可以在庞大的资料中检索,测验各种理论,例如语言演化丶语言汇流现象与人类族群迁徙的关系丶人类口语的限制等。
毕竟,这些都是主要的问题,是语言学家会担心,稀有语言消失之後就可能无法回答的问题。语言学是一门很新的科学,仍然有许多谜团解不开。奥斯勒举了一个例子∶「衣卡语是哥伦比亚北部的一个语言,它似乎没有人称代名词之类的系统,像是我丶我们丶你丶他丶她丶它丶它们之类的东西。要不是衣卡语,我会认为人称代名词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徵。」
柏德的同事马克士威(Michael B. Maxwell)对於「重叠字」特别感兴趣,就是以重复的字或音节表示意义,例如复数(就像以「猫猫」表示复数形的「猫」),许多语言都有这个特徵。在美国西雅图的普吉特峡湾地区,有一种快要灭绝的语言叫卢绍锡德语(Lushootseed),它以三种不同的形式使用重叠字,其字首丶字尾甚至字根都可以重叠,非常独特。马克士威说∶「像这样的语言要是死掉了,我们便永远不会知道真实的语言使用重叠字时有哪些限制。」
再举个不同的例子,就谈复数形变化之谜吧。在好几种语言里,大多数单字不是单数就是复数,例如英语。但是有几种语言,每个名词都有四种形式:单数丶双数丶三数及复数形,例如澳洲的原住民语言Ngan'gitjemerri(也许它最近已经死了)。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苏苏兰加语丶坦加语,以及马绍尔群岛的马绍尔语,则有五种复数形式。有什麽限制吗?也许现在想找答案已经太迟了。


 

原始网页:http://sa.ylib.com/MagCont.aspx?PageIdx=1;Unit=featurearticles;Cate=;id=120;year=


最新喜欢:

跨境电商运营...
Jag förstår inte.
2012-07-17 00:16
写私信
沙发#
我曾经的梦想……
 
说一个令人伤心的事情,真实的事情。
 
某天,我聆听了Zuckermann教授的讲座,关于语言的复活。他满怀热情,从自己的母语Hebrew(他自己倾向于称之为Isreali而不是Hebrew,呵呵)开始谈起,讲述了他在澳大利亚和一批语言学家进行的保留、复活澳大利亚土著语言的项目,并播放了一部根据土著居民口述传说故事制作的动画电影,电影的配音语言,就是那个部族的土著语言。
 
讲座的最后,他提到了中国,作为一个多种语言并存的国家,中国的语言学家有着丰富的语言库,或许也能体会到语言消亡的事实,同时,或许有更多可以从身边着手做的事情。
 
讲座结束,我和学校语言研究院的两名研究员(不是我认识的并敬重的那三位)一起,还有大概两个带着老师气场的人,一起电梯下楼。不知道是哪个老师先开口的,但是论点得到了研究员的赞同,并不断附和:他希伯来语能复活,还不是有以色列政府的影响?没有以色列政府,能复活才怪了。搞这个成功几率又没多少,搞不好就是浪费。等等
 
无语,悲哀。
 
好在我了解语言研究院的其他三位位研究员,两位较为熟识,一位只是了解,好在我知道,他们三个是不会有这种态度的,他们三个,应当都是极端重视语言多样化的语言学者。否则,我会对天朝的语言学者产生严重的偏见。
 
2012-07-17 07:11
写私信
板凳#
我觉得那两个研究员说的没错。

从客观上说,他们讲的是事实。除了希伯来语,还有什么成功的例子吗?像希伯来语这样有以色列政府政治上支持,有世界各地犹太富商经济上的支持,还有犹太教徒的宗教热情支持的死语言恐怕是找不到其他的了。

从主观态度上说也没什么大问题。现在的情况并不是人力和财力多得用不完,而是恰恰相反。与其复活死语言还不如把时间和金钱花在挽救还没死掉的语言上。对于死语言,今天复活和明天复活是一样的。他并不是迫在眉睫的工作。抢救和记录濒危语言才是迫在眉睫的。
2012-07-17 09:36
写私信
地板#
考古界也差不多...而且更直接地被现代「经济发展」的宏图挤压。不知有多少文物是在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被视若无睹地当成垃圾扔掉,甚至蓄意破坏。这些过程总是悄无声息的,因为一旦发现文物、陵墓,上报国家划为遗址保护,那房子还建不建?楼还卖不卖?股东的损失谁负责?工人的工钱谁来发?
当初想当个考古学家,就是因为清楚这个职业面对的是死去的历史,却在深入了解后才知道还面对着痛心的现实,别人警告我:如果真想学这个,跟个好老师,那你上大学干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跑工地,抢救文物...
与即将死去或已经死去的语言一样,文物是在漫长的岁月里沉淀下的文化的见证,却正在以飞快的速度灭亡着。野生动物尚且有人愿意保留基因以便将来克隆复活,建立一个语言档案库以便将来复活难道真的没人明白其中的好处?
有时真想把那些称之为「时代发展和进步下不可避免的小小牺牲」的人扔到蛮荒年代,让'满口「历史的必然过程」「当今社会已经不需要这些老古董了」的家伙去看看生命是如何鲜活、挣扎地延续到今天,祖先是怎样凭借头脑和孱弱的身体与自然搏斗,在这个星球上坐稳自己的一席之地。历史有时不需要你的拥护,只需要你的维护,不要不屑和嘲笑,否则未来追悔莫及。
 
夜青花•匿影池•铉旒珀
2012-07-25 14:07
写私信
4#
回 hongwei0315 的帖子
hongwei0315:我曾经的梦想……
 
说一个令人伤心的事情,真是的事情。
 
某天,我聆听了Zuckermann教授的讲座,关于语言的复活。他满怀热情,从自己的母语Hebrew(他自己倾向于称之为Isreali而不是Hebrew,呵呵 .. (2012-07-17 00:16) 

莫以一句话辨人。有些话只是应和场面,纯粹为聊天性质,未必能反映说话人当时的真正立场。一些人接触次数不过寥寥,他的真正为人你又能保证了解多少。

搞语言事业的人,一般都不会对语言濒危灭绝抱有拍手叫好之感。而且,既然是老师,就要比学生看得远。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效率和风险,因果关系一定要清楚。语言运动是全民性的运动,这其中可能牵扯个别人或集体的利益,操作起来需要广大群众基础作为支撑,因此要看运动开展的地区当下的情势是否允许、对民众有哪些切实的好处等。语言我们可以适度关注,即使要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也得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同时也不要抱有过高的期望。从过去的历史来看,一些语言运动之所以获得很大成功,是因为行政、教育、经济等手段得到了有效实施。

另外,我认为比起复活、抢救,个人对语言的使用应该被视为一项基本权利。如果个人使用语言的意愿得不到尊重,那就如同推普机的例子一样可悲。退一步说话,如果一个羌族的母语是且热爱普通话,我们也不应该视其为悲哀。毕竟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只能代表他自己。做不到以人为本,复活语言就失去了意义。

而目前是某些组织置民生不顾(以下省略一万字)何况呼吁他们保护少数族群的语言权利。

话不能说得太多,我知错了。最后给球迷们播个预告——今晚有奥运女子比赛,英国对新西兰。
Sang tiz jour daur nar me hau jungzjuanz tiz cyt moh mun cuaa?
2012-07-26 20:48
写私信
5#
回 sharrum 的帖子
sharrum:我觉得那两个研究员说的没错。

从客观上说,他们讲的是事实。除了希伯来语,还有什么成功的例子吗?像希伯来语这样有以色列政府政治上支持,有世界各地犹太富商经济上的支持,还有犹太 .. (2012-07-17 07:11) 

讲座中,我得知澳大利亚的学者们致力于的工作,是复活死去的一些土著语言,同时保护正在濒临死亡的土著语言,总归,是一个保护土著语言的项目。据Zuckermann教授所说,他们已经为众多濒死的土著语言建立程度不等的档案,并且借助现代的一些手段(比如讲座中放映的动画短片),将一些土著民族的传说用土著语言配音制作。如果我没记错,他提到了一种几乎将要被复活的土著语言。

复活希伯来语并不能说依赖的是以色列政府,更不该将希伯来语的复活归功于现代以色列这个国家。希伯来语的复活远早于以色列的建国,或者说,复活语言的意识比复活国家的意识,更早地进入了犹太民族的精神日程。

另外,不知道我的这么认为是否恰当——本·耶胡达实质上基本上完成了希伯来语复活需要的准备工作,尤其是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些构词规则的制定。

我个人认为希伯来语的复活更多的依靠的是一种意识层面的力量,是一种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当犹太人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应该是希伯来语的时候,并且这个语言在本·耶胡达的努力下成为可以供现代犹太人学习的现代语言的时候,这个语言的复活,就几乎完成了,至少,在有学习这个语言的欲望的犹太人构成的社区,当他们有了第二代从出生开始就以母语的形式习得这个语言的时候,这个语言就差不多可以算复活了。

现代以色列政府的政治影响力、世界各地犹太财团的财力支持,都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推动力,但是这种推动力,如果没有人的因素,恐怕也难以完成希伯来语的复活吧。

对待已死语言的态度,其实,我认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待语言多样性的态度。诚然,在财力人力有限的情况下,与其复活死语言,不如去挽救濒危的语言。但是拯救濒危的语言是否有意义?这一点,不正取决于看待语言多样性的态度嘛?此外,对于已死的语言,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想挽救,早救比晚救成本低,越晚,可追寻的痕迹就越少越淡。这一点是和希伯来语无法相比的,因为当今的濒危语言或者近代死亡的语言,很少有希伯来语那样丰富多样的文献记录。

其实,我反倒认为,从学者实际操作的角度,所谓复活语言,也是要从记录描写已经死亡的语言的工作开始。这样,就算达不到复活的目的,也至少如同保护濒危语言一样,得到了详实的描写和记录。
2012-07-26 21:52
写私信
6#
回 suidicide 的帖子
suidicide:莫以一句话辨人。有些话只是应和场面,纯粹为聊天性质,未必能反映说话人当时的真正立场。一些人接触次数不过寥寥,他的真正为人你又能保证了解多少。

搞语言事业的人,一般都不会对语 .. (2012-07-25 14:07) 

的确,一句话辨人是不应该的,这样极容易产生偏见。我也只是发表一下我的感受而已啦,掺杂了个人的情感因素。但是,我总觉得,只要有自己的基本立场,各种表达,不该偏离太远。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可能人家就是认为,我的学术观点不进入我的生活?呵呵。人的思维方式的确会很不同,至少我一直坚持,一些学术方面的观点不影响日常生活,但日常生活中的表达,绝不违背基本的立场。

suidicide提到的操作是很实际很重要的问题,我个人是非常赞同的。可是,毕竟复活语言是否能进行到全民运动的阶段,要看学者的工作做到何种程度嘛。真正复活一个语言,是需要相当复杂相当多的工作的,但是,对学者而言,以复活语言为目标,整理记录已死(尤其是新近死亡)的语言,不是一样有意义嘛?我个人认为,这个工作是可以和保护濒危语言融合在一起的。

关于“意愿”,我一直有一个个人的想法。“使用语言的权利”,很可能是在“主流社会”的主导下形成的认识。

我借用一下“如果一个羌族的母语是且热爱普通话”这个假设。这个假设中,有两个条件,母语+热爱。母语的形成是可能被诱导的,如果这个羌族朋友的父母、家庭,由于比如“普通话可以让孩子找到更好的工作”、“融入汉族社会”乃至“赚大钱”这样的认识,自小创造了普通话的环境,就可能造成这个羌族朋友以“普通话”为母语。其后,如果在他的认识中,羌族自己的语言和贫穷、落后、不入流等等概念融合在一起的话,他也自然而然地会热爱普通话。这样,这个假设,其实是更加悲哀的。

很多时候,说不定语言的消亡,就是和这种认识相关的。当少数族裔认为,自己的语言“没有价值”乃至成为自己“融入主流社会的障碍”时,我觉得,这个族裔的语言,也就差不多濒临死亡了……然而这种意识是可以被左右的,可以被促进发展到极致乃至丧失民族认同,也可以被引导为双语乃至多语优越感和民族自豪感。

作为少数族裔,坚持以自己族裔的语言生活在多数族裔的语言环境中,的确是困难的,甚至会造成各种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双语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么?当欧盟给成员国“现代国民”的定义中加入“三语”这一条件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呢?教育得当的条件下,多语是有益处的,至少从思维的角度。

一些个人的思考,随意讨论,没有别的意思哈~~

2012-07-27 05:48
写私信
7#
回 hongwei0315 的帖子
hongwei0315:讲座中,我得知澳大利亚的学者们致力于的工作,是复活死去的一些土著语言,同时保护正在濒临死亡的土著语言,总归,是一个保护土著语言的项目。据Zuckermann教授所说,他们已经为众多濒死 .. (2012-07-26 20:48) 

其实,我觉得还是建立资料档案最靠谱了。而且效果也直接。
2012-07-27 09:29
写私信
8#
  是的呢,很多语言都快消失了。。。。
对考古界真的是冲击不小,也对一个民族是严重的损失。。。
2012-07-29 18:31
写私信
9#
回 hongwei0315 的帖子
hongwei0315:的确,一句话辨人是不应该的,这样极容易产生偏见。我也只是发表一下我的感受而已啦,掺杂了个人的情感因素。但是,我总觉得,只要有自己的基本立场,各种表达,不该偏离太远。也许仁者 .. (2012-07-26 21:52) 

藏语现在就是这种问题,年轻人都不热爱藏语了,在拉萨,很多现在在工作的二十多三十岁的都会说不会写,尽管学校重视藏文课,但是家里的电视人家都只会往普通话频道调,还能流利说藏文已经是好孩子了。快乐大本营昨天讲了什么,我的那些学生比我还清楚...我是在假期教小孩子念英语课文,可是孩子们知道念英语很重要,让他们教我写藏文字母连我都能看出来写错了。
夜青花•匿影池•铉旒珀
2012-07-30 00:27
写私信
10#
回 夜青花 的帖子
夜青花:藏语现在就是这种问题,年轻人都不热爱藏语了,在拉萨,很多现在在工作的二十多三十岁的都会说不会写,尽管学校重视藏文课,但是家里的电视人家都只会往普通话频道调,还能流利说藏文已 .. (2012-07-29 18:31) 

我不了解实际的情况,但是,我个人猜测,天朝的少数民族语言应该大多面临着这个处境吧?

我自己听过大学里的维族同学和汉族同学谈天(图书馆里无意间overheard的 囧)。维族同学说:到内地上学,一边适应全汉语环境,一边还要花超大精力赶上内地同学的英语水平,学得很辛苦……

我自己就有不会壮语的壮族同学,问起来她也感慨良多,说自己生活的环境里就几乎都是汉语,家里也说汉语啥的,还提到自己认识的一个会壮语的阿姨,明明不会泰语却看泰剧看懂很多等等。

很多掌握民族语言和汉语双语的人,比普通汉族多了一把打开其他外语大门的钥匙,而且可能打开门之后,踏上的还是捷径……

其实就算不看民族语言,汉语方言的状况也挺那啥的……早先听过老上海人感叹,现在年轻一代的上海人,甚至都不能单用沪语连续讲话20分钟以上,年轻人发音上的转变不谈,沪语中夹杂的很多普通话,并非都是“新名词”,而是有些话真的不会用沪语讲了。又一次在出租车上听广播里说,上海甚至有过有着“进了学校门,就进了北京城”效果的规定——学生在学校讲上海话,会被“扣分”。囧……

相比之下,我自己在北方方言区体会到的,是方言词汇的消失。大概,若干年后,不少北方方言区会只剩下自己独特的声调?不晓得~
2012-08-03 08:29
写私信
11#
楼上诸位都没有所谓的经济头脑。
2012-08-03 13:02
写私信
12#
回 Qasoqaanga 的帖子
Qasoqaanga:楼上诸位都没有所谓的经济头脑。 (2012-08-03 08:29) 

你怎么看出来的?这话我妈刚跟我说过...
夜青花•匿影池•铉旒珀
2012-08-03 13:54
写私信
13#
家长的话要听的。
2014-10-26 14:19
写私信
14#
Qasoqaanga:楼上诸位都没有所谓的经济头脑。回到原帖
这句话概括得很好,很符合现状,
不过这里说的经济头脑显然不是活跃思维发展经济,
而是一种片面追逐利益的心态。
2014-10-27 09:47
写私信
15#
楼上英明。
2014-10-27 10:28
写私信
16#
Qasoqaanga:楼上英明。回到原帖
不客气。
只可惜现状非你我之人力可撼动。
2014-12-17 13:58
写私信
17#
“自然生态保护区”不是多的是吗?既然自然保护区可以有,那就不能建立几个“语言文化保护区”吗?
2014-12-17 14:00
写私信
18#
原始页好像消失了,还是连接发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