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童子:怎么能这么嘲讽一本学术书籍?听不得不同的声音吗?
即使他的理论暂时站不住脚,他广阔的视野和大胆的设想也是很值得称道的。我敢说,曾经以及勇于开启汉语和北欧语言的对比之先河的人,在中国还真没有几个。
欧美学术界在取得辉煌的过程中,有过多...回到原帖
我印象中早年就有过一本关于汉语和印欧语的书,估计您应该有兴趣,可以试着搜寻一下。那本书,理论上早这本几十年是有的。不用说在中国,在国外,从事distant relationship研究的也一样是少数,其中也不乏大家,而结果同样有批评的声音。您担心的是所谓“痛打落水狗”,我个人更担心违心的“赞赏”。我无意中看过一点点国外学术刊物的book review,毫不客气地把人家的“心血”批得几乎一无是处的也不是没有。您一直在转载的那段,强调对不同观点的宽容,强调不同的声音存在的权利。那么,关于某一个学术研究的评论,是不是也同样应该存在不同的声音呢?如果咱们学术圈中充满的是一味的赞扬,对新人是鼓励,对老人是尊重,那么谁来处理学术研究本身存在的问题?我甚至曾经认为,正是因为国内学术出版界没有类似book review的制度,因而,没有人会在意自己的成果有诸多同行紧紧地盯着,甚至可能被无情地批评,所以,有些奇怪的研究成果才会安然问世。只不过,我现在也认为自己的这个观点有些激进了点,毕竟各种因素都存在,科研项目制度等等,呵呵。